《大学物理II》课程简介 College Physics II 一、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:10072602 课程类别: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:数师、数学、信科、工管、建环、生工、生技、生态、风园、食品、生科、给排水、环工、环资等 学 分:4 总 学 时:64 先修课程:高等数学 后续课程:相关学院专业课等 开课单位:数学科学学院、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、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、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等 二、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使学生对力学、热学和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概念、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,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。在传授力学、热学和狭义相对论知识的同时,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,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,培养学生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培养学生具备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敢于创新的意识,努力实现学生知识、能力、素质的协调发展。 使学生能掌握力学、热学的基本概念、基本规律和运用力学、热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。使学生学会微积分运算、矢量运算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。理解质点、刚体、理想流体和弹簧振子等理想模型,逐步学会建立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。掌握描述质点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的理解和计算方法。掌握牛顿运动定律、刚体的转动定律,动量、动能和角动量定理及其应用,以及动量、角动量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。掌握简谐运动以及平面简谐波的描述及研究方法。充分理解温度、内能、熵等热学重要概念,理解热力学第零定律、热力学第一定律、热力学第二定律,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。理解气体动理论的基本概念,掌握大量粒子组成的系统的统计研究方法和统计规律,以及热现象研究中宏观量与微观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。掌握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、研究方法,通过与绝对时空观的比较,帮助学生建立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,使学生明确低速和高速的最本质的区别。 序号 教学章节名称 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章节名称 学时分配 讲课 实验 讲课 实验 1 绪论 1 6 第七章 静电场 7 2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 2 7 第八章 稳恒磁场 8 3 第二章 质点动力学 6 8 第九章 变化的电磁场 5 4 第三章 刚体力学基础 6 9 第十章 波动光学 8 5 第四章 机械振动 机械波 6 第十一 狭义相对论 3 6 第五章 气体动理论 4 第十二量子物理基础 4 7 第六章 热力学基础 4 总计 64 三、对教学方式、实践环节、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要求 1.采用传统的讲授法、启发性教学方法或同伴教学法等研究性教学方法; 2.组织学生小组讨论、全班讨论,采用多媒体、校园教学平台、对分易平台等手段; 3.课前预习,课后复习。 四、考核方式与学习成绩评定 1.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组成; 2.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。 3.采用传统教学方法,课程的期末考核为考试,采用闭卷考核的形式;平时考核成绩主要由期中考核、平时作业、平时表现(上课表现和学生出勤情况)等过程评价组成; 成绩组成 考核/评价环节 分值(或百分比) 考核/评价细则 备注 传统教学方法 期末考核 70 闭卷考试 平时作业 15 每周交一次作业,所有作业的平均成绩 平时表现 5 上课表现和学生出勤情况 4. 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,课程的期末考核为考试,采用闭卷考核的形式;平时考核成绩主要由平时测试、平时作业、平时表现(上课表现和学生出勤情况)等过程评价组成; 成绩组成 考核/评价环节 分值(或百分比) 考核/评价细则 备注 研究性教学方法 期末考核 50 闭卷考试 平时测试 25 每节课或每章的预习、课堂、复习等过程 平时作业 20 每周交一次作业,所有作业的平均成绩 平时表现 5 上课表现和学生出勤情况 教学团队简介 曾化碧教授:男,博士,先后访问过国际理论物理中心(ICTP),欧洲核子研究组织(CERN)。在理论物理国际一流期刊( Phys. Rev. D、JHEP、Nucl.Phys. B)上发表文章16篇,其中13篇为第一作者,11 篇为通信作者。 王伟副教授:男,博士,物理学院副院长,曾主持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面上项目"Bi5FeTi3O15层状磁性材料的掺杂改性研究"; 钱忠华副教授:女,博士,主持多项研究课题: 中国过程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检测及特征研究.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(编号:41105033) 重大气候灾害的早期预警信号和预测方法.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(编号:2012CB955902),专题负责人 亚洲地区动力-统计相结合的月-季节尺度降水客观预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. 公益性行业(气象)科研专项经费项目(编号:GYHY201306021),课题负责人; 席斌副教授:男,博士,主持国家面上基金; 苏涛讲师:男,博士,主持国家青年基金。 选课建议 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,建议在大一下学期就开设,为后期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。 执笔人:潘靖 审定人: 2018年6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