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非线性电子线路》课程简介 (Nonlinear Electronic Circuits) 一、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:14073203 课程类别: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: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学 分:3 总 学 时:56 实验学时:16 先修课程:线性电子线路 后继课程:计算机网络基础、物联网及其应用 开课单位: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选用教材: 冯军主编《电子线路》(非线性部分)(第5版)[M].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0年 张肃文主编《高频电子线路》(第5版)[M].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3年 必读书目: [1] 曾兴雯主编《高频电子线路》(第3版)[M].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6年 [2] 孙景琪主编《高频电子线路》(第1版)[M].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6年 [3] 阳昌汉主编《高频电子线路》(第1版)[M].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7年 [4] 顾宝良主编《通信电子线路》(第3版)[M].北京:电子工业出版社,2013年 [5] 沈琴主编《非线性电子线路》(第1版)[M].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4年 学习网站:http://eol.yzu.edu.cn/meol/jpk/course/blended_module/index.jsp?courseId=10351 二、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 课程内容:本课程是一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选修课,主要讲授以调制解调为核心的非线性电子线路的基本理论、分析方法与应用电路。 教学目标:通过本课程的学习,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非线性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、基本原理、基本方法与典型电路,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设计非线性电子线路的能力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,可以从事非线性电子线路的分析和设计工作。使学生认识到,非线性电子线路是电子与通信学科的重要理论课程,也是电子与通信系统(尤其是无线通信系统)的核心组成部分。 课程特色:对电子器件和工作条件进行近似处理得到简化的分析方法;数学基础和分析方法相结合;原理电路与实际电路相结合;分立元件电路与集成电路相结合;硬件实验与仿真实验相结合。 三、对教学方式、实践环节、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要求 教学方式:以"讲授法"为主,强调"研究性学习"、"探究式学习"、"问题解决学习"、"交流研讨学习"、"表现性学习"、"自主学习",辅以课后作业等。 实践环节:使用课程实验形式,教师简要讲授实验原理,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独立完成实验,辅以实验报告等。 学生自主学习:安排部分理论课章节让学生自主学习。 四、考核方式与学习成绩评定 使用闭卷笔试方式,总成绩中:期末成绩占70%,平时成绩占15%,实验成绩占15%。 五、教学团队简介 李宏贵,男,1971 年12 月出生,江苏扬州人。南京理工大学博士,巴黎高等电子学院博士后,扬州大学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,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,参与了多个国际期刊的论文评阅工作。发表科研学术论文30余篇,其中14篇SCI收录,7篇EI收录,3篇ISTP收录。主要研究方向为:机器学习、计算机视觉和嵌入式计算。 六、选课建议 建立在第4学期选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