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旅游经济学》课程介绍 (Tourism Economics) 一、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:17253016 课程类别: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:旅游管理 学 分:2 总 学 时:32 其中理论学时:24 在线学时:8 二、前修与后续课程: 前修课程:旅行社管理、酒店管理概论 后续课程:旅游人力资源管理、中国旅游文化、旅游市场营销学 开课单位:旅游烹饪学院 三、课程教学总目标 《旅游经济学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,是人类旅游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,它以经济学、管理学、社会学等的理论观点研究旅游活动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现象、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。《旅游经济学》以人类的旅游活动为研究对象,而旅游活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,因此旅游经济学在整个旅游学科体系中作用极其重要,其理论是指导旅游市场营销学、旅游管理学等学科发展的基础,在旅游学科体系中具有基础和核心的地位。 本课程将立足适应21世纪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,突出对学生的市场经济观念、竞争意识、创新意识、实践意识的培养,提高他们运用旅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、基本方法去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通过本课程学习,使学生掌握旅游经济学的基本概念、基本理论和旅游经济发展规律、策略与方法,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,培养学生的旅游经济调研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、自学能力与研究能力,初步学会运用有关的方法分析、研究旅游经济现象与规律,同时,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。 四、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以两类基本规律为主要内容:一是旅游经济领域中的一般经济规律,如供求规律、价值规律等;二是旅游经济内部特殊的经济规律,如旅游业的结构、旅游消费、旅游市场、旅游管理体制等。其知识内容体系包括:旅游经济的形成与发展、旅游经济的运行与性质、旅游经济的地位与作用、旅游产品与开发、旅游需求与供给、旅游市场与开拓、旅游价格及策略、旅游消费及效果、旅游收入与分配、旅游投资与决策、旅游经济结构及优化、旅游经济效益与评价、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等。 五、课程特色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如下: 1.课程观取向。一是借鉴 “‘整体知识观’指导下的‘专识’与‘通识’互相融合”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核,力求“专业知识”以“通识”为基础;二是借鉴 “‘整体能力观’指导下的‘专能’与‘通能’整合”课程改革的合理内核,将“职业核心能力”训练融入本课程“专业能力”的训练中;三是将“整体知识观”、“整体能力观”与“整体道德观”三位一体的“整体课程观”,作为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校旅游管理类课程建设的指导性“课程理念”。 2.课程目标取向。在承认“传承型”课程目标中心地位的同时,导入“创新型”课程目标,倡导“问题思维”、“研究探索”和“实践活动”。 3.教学法取向。整合“学导教学法”、“互动教学法”、“案例教学法”、 “实践教学法”、“探究教学法”等教学方法,使其在教学设计中相得益彰。 4.学力建构取向。引导学生建构以整合“专识”与“通识”的“全识”、整合“专能”与“通能”的“全能”和整合“行业道德”、“职业道德”和“做人道德”的“全德”为“三重本位”,以“健全职业人格”为最高整合框架的旅游管理类专业“高等学力”。 六、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 本课程主要教学方式为课堂讲授法、线上自主学习、小组学习交流。课堂讲授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、影像等手段,以讲解传授课程知识为主。同时结合案例教学和研讨,提升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述能力。小组学习包括讨论交流、线上展示为主要形式。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合作意识。 学生线上自主学习预先确定学习目标和主要内容,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、交流讨论,并通过课堂提问、案例研讨和作业布置环节予以质量控制。 七、考核方式与学习成绩评定 课程学习成绩组成为:平时考核(60%)+期末考核(40%) 其中,平时考核包括:线下出勤与课堂互动考核占20%,根据集中集中教学环节缺席状况评定;在线上自测与学习记录占15%,线上作业、讨论、研究性教学成果占25%,根据内容格式和原创性符合考核标准而定。 期末考核主要为闭卷考试,要求内容格式符合考核要求。 八、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 1.选用教材: 吕宛青,李聪媛. 旅游经济学(第三版) [M].大连: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,2021 2.必读书目: [1] 麦克·J.斯特布勒,安德烈亚斯·帕帕西奥多勒,M.西娅·辛克莱 . 旅游经济学[M]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17 [2] 厉新建,张辉. 旅游经济学原理[M]. 北京:旅游教育出版社,2016 3.选读书目: [1] 周振东. 旅游经济学[M]. 大连: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,2017 [2] 林南枝,陶汉军. 旅游经济学[M].天津:南开大学出版社,2009 [3] 罗明义. 现代旅游经济学[M].昆明:云南大学出版社,2008 [4] 田里,牟红.旅游经济学[M]. 北京: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7 九、选课建议 课程教学采用小班制,每教学班不超过30人。